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信息 > 正文

古时候的木屐 人们最爱穿木屐

发布时间:2024-01-17 03:54:05编辑:伊蓓影来源: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时候的木屐,人们最爱穿木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春日来袭...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时候的木屐,人们最爱穿木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日来袭,踩着木屐踏青去。”成为当下一句流行语,这是时尚人士的一种踏青方式。此木屐为盛行在潮汕地区的分趾或不分趾的平底拖鞋式木屐,犹如日式木屐。作为旧俗,湖北天河一带的人们也在春天穿着木屐去踏青。在烟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人们外出扫墓、踏青,脚上布鞋无法在泥水地上行走,只能脚蹬木屐。

木屐是一种套鞋式的有齿之屐,即套在布鞋外的木制双齿钉鞋:木底板,牛皮面,两齿四脚。鞋底设齿,使其增高,从而减少与路面的接触,行走在雨天泥泞的地上或长满青苔的台阶上不致摔跤。正如南宋叶绍翁所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最早可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也制作过木屐。

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十《足下之称》云:“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相传孔子也穿过木屐。《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论语隐义注》亦云:“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

到汉代,穿木屐出行成为时尚。据东汉《风俗通义》载:“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其形制也不再单一。晋代干宝《搜神记》云:“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

诗人谢灵运创制了非常适合于登山的、可装拆的双齿“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亦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至宋元时期,木屐已成为如斗笠、蓑衣一样重要的出行雨具。到明清时期,木屐被称为“泥屐”,这是从木屐用途来说的。

在木屐成为泥屐以前,其构造比较简单,分三部分:一是底板,通常以木料做成鞋底形,古时称为“木扁”。并钻有数个小孔,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为“系”,三是屐齿,呈横式装在鞋底下,前后大致等高。若没有齿则如现在拖鞋。有的木屐屐齿不用木制,而以铁钉,故称之为“钉鞋”。

木屐或是泥屐作为旧时江南地区雨天出行必备的雨具,在湖北境内存在的历史也很悠久。

湖北不仅制屐历史很长,且各地都制作木屐,这门手艺在民间也较为常见。因此,湖北境内还出现了一些以木屐命名的地方。在清早期的天门岳口镇就已有街道被称为“木屐街”,可见那时的木屐业之兴盛。现在,还有一些以木屐为名的老地名,如老河口的“木屐巷”、嘉鱼的“木屐岭”等。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做木屐的作坊,供农村地区的人们雨雪天穿着出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少有人买得起胶鞋雨靴,脚穿布鞋套着木屐出行是当时人们最好的选择,走路非常稳当,泥泞的田野小路,也如履平地,且布鞋不会被打湿,穿脱都非常方便。那时,若是在城镇,人们在雨天出行时,会手撑油纸伞、脚穿木屐行走在街巷之中,木屐的铁钉敲击着青石板,叮叮蹦蹦,不绝于耳,犹如一首雨中交响曲。

以前在江汉平原,最好的木屐在仙桃,而久负盛名的龚台村被誉为“木屐村”。龚台村的木屐制作历史始于清末,当时人们逃荒到外地后学成这门技艺并带回本地。

木屐构造较为特殊,不同于一般鞋屐:一块木底板,一块屐面,四颗铁脚钉,数十颗小铆钉。但木屐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分4个步骤10多道工序。

一、挖凿底板。木屐底板自然是木制的,上平下突,突出部分为“屐齿”或“屐脚”,其形制从侧面看犹如“π形,只是屐脚没那么长。这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施两齿”,其实钉上脚钉后就成四齿了。有了“齿”,就可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行走时就会显得稳当便捷。有的是底板与屐牙分开制作,最后钉在一起;有的底板则由一整块木板削凿而成,然后刨光上桐油或清漆。

二、安装铁钉。给木屐安装脚钉,使其“可以践泥”。每齿装两个由铁匠手工打制的方块钉,一只木屐要装四颗铁钉。此外,在屐头下还钉有一个圆形的小铁撑子,使身体平衡,不至于往前栽。

三、缝制屐面。每块木屐面由三部分组成,左右各一块,屐头中间加一块中缝。20世纪50年代前,屐面是用手工缝制的牛皮硬面,后来是用机械缝制的粗糙帆布面,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则将橡胶用电炉压成光滑美观的软面子。有的还在屐面上用不同色泽的皮革做一些如意纹等小装饰,使其更好看。

四、底面缝合。用数十颗小铆钉将木底板和屐面细密地钉合在一起。

经过锯、砍、凿、刨、打、锤、剪、裁、缝、钉等10多道工序,一双木屐便制作完成。看似粗糙、简单,却也凝聚了制屐艺人的心血。

而黄梅人制作木展的工艺有些与之不同,木底板还是以那种方式制作,但屐面则是由数层棉布壳面缝合在一起的,即人们先用浆糊将质地厚实的土棉布一层层浆糊叠合在一起,晒干成“壳面”。

为防雨防潮耐腐蚀,艺人制作木屐时还特地将缝制好的棉布壳履面浸泡在桐油中,使其经久耐用。故鄂东地区的人们也将这种木屐称为“油鞋”。

为了使木展更美观,黄梅艺人用当地特有的挑花手艺来装饰屐面,黑底彩花,纹饰多样,异常精致漂亮,犹如绣花鞋一般。如此精美的挑花木屐,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以前下雨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乡村土路上留下一行行深深的木屐齿印;在城镇的青石街上,满街充斥着木屐或油鞋的铁钉与青石板碰击发出的清脆响声,只是木屐的钉叩全然没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屐痕。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