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要闻 > 正文

唐朝李后主和赵匡胤(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赵匡胤的节度使

发布时间:2024-01-03 03:15:17编辑:林中彩来源:

导读 最新动态,我是华网在线网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唐朝李后主和赵匡胤(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赵匡胤的节度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最新动态,我是华网在线网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唐朝李后主和赵匡胤(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赵匡胤的节度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后,由于政权的来路不正,赵匡胤怀柔一切可以怀柔的力量,笼络人心,以保证大宋王朝的稳定运转。但是赵匡胤的怀柔政策不可能在全国所有的角落都畅通无阻。就在他登基三个月后,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节度使终于打破了观望,首先跳了出来,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

赵匡胤遇到了他建国以来,第一次反对中央政府的起兵反叛。

剧照-赵匡胤

那么最先失去耐心的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首先站出来反对赵匡胤呢?他有能力对新建的大宋政权造成威胁吗?

这个跳出来的人叫“李筠”,他本是后周的昭义军的节度使,治所在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李筠原名叫李荣,为了避讳【周世宗柴荣】才改名叫李筠,他是一名初识文墨的武将。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节度使,却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赵匡胤。

他有什么资本来挑战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1)武功高强,李筠是昭义军的节度使,武功高强,善于骑马射箭。在冷兵器时代,会骑马射箭这就是本领,这就是一种资本。

(2)开国功臣,当年郭威带兵杀回开封夺取汉隐帝的帝位时,李筠是跟随郭威杀到京城的人。所以郭威做了后周的皇帝后,就封赏李筠做昭义军节度使。

(3)守边有功,李筠的治所在长治,这个位置在后周时期,北面面临的是北汉和契丹,它是阻击北汉和契丹的一个前沿阵地。李筠打了很多胜仗,他是后周的边地长城,他守边有功。

(4)骄横成性,由于长时间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做官,李筠养成了一个坏毛病——“骄横”。他觉得他在那儿就是土皇帝了。《宋史·卷四百八十四》载:“筠在镇擅用征赋,颇集亡命,尝以私忿囚监军使,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说的是李筠私用国家的赋税,收留大量的逃犯,因个人恩怨将朝廷派遣的监军抓进了监狱,从这三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李筠那还是不一般的骄横。

(5)资深,当初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中做一个小头目的时候,李筠就已经做了多年的昭义军节度使了;而到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李筠做节度使则已经整整八年了,其资格比赵匡胤老很多。

资本

李筠正是因为有了这五项资本,他才敢跳出来反抗大宋。

那么李筠又是怎么反抗的呢?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给李筠加了一个中书令【正二品官】的官职,想以此来安抚他。

那么李筠是怎么应对赵匡胤对他的封赏的呢?

(1)李筠不买账

新皇帝给他的封赏,他不要。《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及上遣使谕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僶俯下拜。”李筠当着朝廷使者的面,直接就想要拒绝了赵匡胤的封赏,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了,他这是一点都不给大宋皇帝的面子。

李筠如此的做法太过了,于是他身边的人都劝他,说人家赵匡胤的命好,人家是真命天子,叫李筠认命,人不能和命斗。李筠最后才非常勉强地跪拜,接受了这个诏令。

然而,事情还没完。

(2)跪拜前主

在接待朝廷使者的宴席上,大家正在喝着酒,李筠这个时候突然叫人把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拿到厅堂上并且挂了起来,然后对着这个画像又是拜又是哭。《宋史》载:“及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悬壁,涕泣不已。”

李筠当着当朝皇帝使者的面,跪拜前朝皇帝,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和示威。

《宋史》载:“宾佐惶骇,告使臣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为讶。”左右的人很是惊恐,赶紧打圆场,说节度使喝多了,乱了酒性,不要追究他了。

使者将这个事情全记录下来了,结果这件事情闹大了。

这件事传播的非常快,迅速地传到了两个皇帝的耳朵里。

首先当然是宋太祖赵匡胤了,使者将这件事情原封不动的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明白了李筠这个刺头肯定要闹事情了,但他并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师出无名,所以还不到时机;再者,大宋才刚刚建国,不宜动武。

第二个是北汉的皇帝刘钧,刘钧听了很高兴,立即写信给李筠,说要和他联手将赵匡胤给灭了。

(3)将密信送给赵匡胤

李筠收到刘钧的密信后,非常高兴,他很乐意跟北汉一起联手对付赵匡胤。

密信

然而,李筠不知怎么想的,他居然把刘钧写给他的密信送给了赵匡胤。

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你李筠和北汉私下勾结对付赵匡胤的书信,竟然送给了要对付的对象。

这让人难以理解。

小编认为,李筠这是在向赵匡胤示威。连北汉都愿意和他联手,自己还是很有实力的。他这是没把赵匡胤放在眼里。

(1)赵匡胤、李筠各怀心思

赵匡胤很是老练,在收到李筠的密信后,第一,没有下诏责备他;第二,没有派兵征讨他。反而下令封赏他的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让他进京做中央的官。赵匡胤这么做,其实是在试探李筠。

李筠在接到这个诏令后,也让他的儿子去了。

那么李筠为什么让他儿子去呢?这不是羊入虎口吗?

卧底

很简单,李筠这是让他儿子到赵匡胤身边去做卧底,观察朝廷的动向。

赵匡胤和李筠是各有各的想法,他们在相互的试探。

(2)赵匡胤让李守节传话李筠

在皇宫,赵匡胤接待了李守节。《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子,汝何故来?赵匡胤劈头盖脸就对李守节说,太子,你干吗来了?赵匡胤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并且这句话,“太子”二字直接点名了要害,李守节的父亲李筠想当皇帝了。

接着,赵匡胤还说了一番话,《续资治通鉴长编》:“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你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管,如今我做了皇帝,你爹就不能对我稍微做点让步呢?给我留点面子呢?

李守节一听,慌的不得了,官都不要了,连夜骑马赶回长治,他要将这件事情告诉他的父亲。

(3)李筠反叛大宋

在山西长治的李筠知晓事情暴露后,毫不犹豫就“反了”,他做了三件事情。

发檄文

檄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当一方讨伐另一方的时候,首先要发一篇文书,昭告天下,历数对方的过失,以此来说明己方是正义之师,我要讨伐你。

求救兵

此前,北汉皇帝刘钧曾来过书信说要两家联手对付赵匡胤,李筠于是向北汉求救兵。

占泽州

泽州地理位置

泽州在长治的南边,李筠首先南下占领了泽州,他相当于把山西东南角的两个城市都占了。而泽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紧靠河南的焦作和洛阳,这两个最具战略意义的地方。刘邦和项羽之争就是在这块地方进行的,它是军事要地。

如此,昭义节度使李筠就成为了第一个反抗大宋王朝的地方节度使,他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

李筠虽然起兵反叛了,但是他的反叛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缺陷。

(1)利益向背

北汉皇帝刘钧是想借着李筠的力量把赵匡胤给灭了,而李筠是想利用北汉的力量灭了赵匡胤,同时让自己做大做强,但是刘钧绝不希望灭了赵匡胤再做强做大一个李筠。因此他们不会为对方考虑的,他们只会考虑如何让自己强大起来。

利益

他们灭宋这个目的是一致的,但都希望在灭宋的时候让自己强大起来,一家独大。

所谓的联盟,就是要为整个团体着想,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很显然,他们的这个联合是很脆弱的。

(2)地位不等

两家联合的时候,刘钧是皇帝,李筠只是大宋的一个地方节度使。

李筠称刘钧为“君”,而刘钧封李筠为西平王。

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地位不相等,这样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

(3)互相猜忌

两家在太平驿见面,商量结盟事宜。一见面,李筠就发现刘钧手下的士兵一个个都是怂包,比起他手下的兵弱多了。他非常的后悔不应当跟北汉联合,他觉得北汉太弱,给不了他多大的帮助。

而刘钧在发现李筠强大的力量后,就派了监军使者去监督李筠,同时想和李筠商量两家怎么打赵匡胤。

结果李筠拒不见面,他李筠要的是援军,而不是来给他指手划脚。

这样一来,两家的裂痕就更深了。

李筠手下有一个叫闾丘仲卿的谋士,他给李筠讲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话。说李筠现在是孤军起兵,面对的是大宋的军队,地方军队和中央军队相比较起来,力量悬殊,这个仗根本没法打。如果正面交锋的话, 必败无疑。要想不打败仗,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兵占据孟州。

孟州地理位置

占据了孟县和沁阳后,接着再渡过黄河,占据洛阳,把豫西这一块全部占领。这样一来再和大宋较量,还能一争天下,否则的话,则是一触即溃。

闾丘仲卿的这个战略部署,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然而,当事人李筠却听不进去,他没有采纳闾丘仲卿的战略方针。

李筠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他骄横没有谋略,也没有战略眼光。他没有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这就为他兵败埋下了伏笔。

闾丘仲卿的这个战略,正是赵匡胤最害怕的。因为豫西是丘陵山脉,而豫东是平原。如果是这样打起来的话,那么两军就会陷入对垒的局势,战争就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所以赵匡胤对这一仗非常的重视,这是开国第一仗。

首先他制定了两个原则:

此战必须要取胜,而且是要快速的获胜。

因为只要一打持久战,两军僵持的话,其他的各地方势力就会揭竿而起了。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将其他人震慑住。如果此战失利的话,将直接影响到赵宋政权的稳定。

那么,赵匡胤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1)广纳善言

赵匡胤在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后,采纳了几点:

第一,把太行山这个要塞占据,不能让李筠夺占了。

第二,东西两面夹击李筠。让驻守在安阳、濮阳的军队向西边打,牵制北汉刘钧的大部分军队,让刘钧不能倾国之军全部南下;东面再派军队前去攻打,形成东西两面夹击之势。

大宋军队西面出击

(2)防北安南

北面,要防契丹,防刘钧,防他们南下。

南面,安抚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将其稳住,不要让他趁机起兵谋反。

如此,大宋就可以集中兵力对付李筠了。

(3)留足后路

在出兵之前,赵匡胤派遣他最信任的一个将领韩令坤带重兵驻守河阳【黄河之北】。这些军队不参与战争,唯一的使命就是保住河阳,不让让李筠夺取了。

河阳地理位置

另外,赵匡胤还给他的弟弟赵光义交待了一番,《囯老谈苑》:“是行也,朕胜则不言。万一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别作一家计度。”此次征讨李筠,如果胜利了,什么都不用说;万一打败了,让赵普赶快带兵将河阳守住。只要守住河阳,京城就可以保住了。

面对这一仗,赵匡胤是慎之又慎,方方面面全部都尽心安排好,是在做足了准备后,才领兵出征。

赵匡胤这一方,庙算在前,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做足了准备。

李筠这一方,联盟不牢靠,战略方针有缺陷。

所以,赵匡胤征讨李筠的这一仗打得很顺利,李筠是一败、再败、三败,连续打了三个败仗后,李筠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于是便投火自焚了。

李筠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李守节正在镇守大本营潞州长治,听闻赵匡胤的大军北上后,李守节不守节了,他见大势已去,便向赵匡胤举城投降了。赵匡胤封赏李守节,还让他做了单州的团练使,《宋史》:“守节以城降,释其罪,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是日宴从官,守节预焉,以为单州团练使。”

至此,李筠的叛乱,很快就被赵匡胤平定了。

杀鸡儆猴

李筠叛乱的平定,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1)成德节度使郭崇,原本想叛乱的,结果一听说李筠死了,就急忙乘车进京见赵匡胤,拜见新君,表示坚决拥护赵匡胤。

(2)保义节度使袁彦,也准备磨刀霍霍,想走李筠的路,听说李筠死了,便乖乖地接待赵匡胤派来的监军使潘美,表示拥护大宋政权。

(3)建雄节度使杨庭璋,想趁机起兵,听说李筠死了,便取消了起兵反叛的念头。

赵匡胤的这一胜仗,震慑了大宋各地方藩镇势力,让他们偃旗息鼓,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同时也稳定了新朝的政权。

李筠,后周的功臣宿将,手握重兵的一方节度使,在面临“赵宋”这个新起的王朝政权时,他没有隐忍蛰伏,以待时机,而是打破观望,第一个跳出来对抗新朝,不得不说这是要很大的勇气的。

他给各地的想叛乱的藩镇势力做了一个大胆的表率。

然,李筠如此轻易地就举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周密的部署安排,再加上盟友的不可靠,自身的军事战略的缺陷,这些成为了举事的致命问题。

而赵匡胤一方,则是精心谋划,周密安排,事无巨细,各个方面都考虑得很全面。

强弱一眼就明了。

李筠这无疑是在玩火自焚,自取灭亡。

原本割据一方的他,可以安安稳稳在地方称王称霸,奈何人心不足蛇吞象。

他最终葬送了自己。

可悲可叹!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悟。

我是点点文史,欢迎点评、建议,大家一起交流。

参考资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囯老谈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